“本想做一个简单的光子嫩肤,没想到却被忽悠做了一个面部吸脂手术。”南昌市民余女士近段时间烦恼不已——自从在南昌“红谷滩简一医疗美容门诊部”(以下简称简一医美)接受面部吸脂手术后,她非但没有感觉到院方所称的“变美”效果,脸部还存在瘙痒、刺痛等症状,下颌线也出现了凹凸不平的情况。记者调查发现,为余女士进行吸脂手术的简一医美系江西简一国际医疗管理有限公司开设。目前,简一医美仍未向记者出示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其是否具备行医手术资质,仍待有关部门核实。2022年12月3日,余女士在朋友的推荐下,来到位于南昌市红谷滩区闽江路上的简一医美,打算进行光子嫩肤。“本来只是想改善一下皮肤,可简一医美一再向我推荐面部吸脂项目,称手术后效果更好。”余女士告诉记者,简一医美梁院长接诊后向她建议,要彻底改善面部皮肤,应选择该院擅长的面部吸脂项目。余女士称,梁院长再三表示“光子嫩肤效果不大”“吸脂改善程度立竿见影”后,她心动了。“开始我还有些担心手术安全问题,但院方反复跟我说,手术‘很安全’‘零风险’。”据余女士反映,梁院长向她保证面部吸脂手术很安全,没有风险。考虑到吸脂手术确属医疗美容领域的常见手术,没有过多犹豫,余女士便花费1800元,决定接受抽脂医美服务。“后来我才知道,这个手术可能存在疤痕增生和面部凹凸不平的不良后果。”余女士告诉记者,术后两个月,她发现自己面部出现肿胀、僵硬和刺痛等反应,同时下颌线还出现了凹凸不平的症状。感到情况不对,余女士立即联系简一医美,“可前前后后共去了6次,却没有一个人管我”。2月3日,记者陪同余女士前往简一医美了解相关情况,张店长与梁院长接待了记者。对于余女士当前出现的情况,张店长回应:“余女士目前正处于修复期,通常需要6个月左右才能恢复。”为此,余女士很是疑惑:“之前说修复期是3个月,怎么现在又变成6个月左右了?简一医美到底是不是正规的整形医院?前后说法为何不一致?”针对余女士的疑惑,记者向院方提出查看医院营业执照、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等医美执业资质以及余女士的病例本,院方拒绝称:“管病历本的同事还没来,现在看不了。”自始至终,院方未向记者和余女士出示相关资质证明。随后,记者又向梁院长确认其是否告知余女士手术存在风险一事。梁院长回应:“她问我这个手术有没有风险。说实话,这个手术是没有风险的。我们说的风险,是生命风险、健康等情况;我坐诊几十年,这就是一个很小的手术;另外,要达到变美的效果,需要一个过程。”随后,就余女士提到现在脸部出现的各种症状,梁院长说:“出现痛、痒等情况,是疤痕正在软化,属于修复期。”对于余女士提到多次来医院没人管的情况,张店长表示是服务上的不足,之后会加以改进。余女士还称,自己在手术期间做了全麻。记者询问院方,麻醉是由谁做的?麻醉师是否具备资质?对方则以记者非卫健委工作人员为由,拒绝出示麻醉师资质证明。据了解,简一医美如进行医美诊疗手术,须经卫生行政部门登记备案并获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方可开展执业活动。截至记者发稿,简一医美仍未就记者提出的是否具有执业资质、是否向患者进行风险告知义务等问题作出答复。目前,本报已将相关情况向卫健部门反馈。对于此事,本报将一追到底。1、看资质。正规合法的医疗美容机构会在醒目位置悬挂有效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没有该证的,肯定是非法医疗美容场所。2、看环境。医疗美容项目和收费应当公示,并有医疗收据(发票),医疗美容行为一般在医疗机构的美容手术室(或治疗室)进行。3、看人员。进行医疗美容服务的必须是持有《医师资格证书》《医师执业证书》的医疗美容主诊医师,不是一般的医生,更不是一般的美容师、理发师等。4、看流程。正规的医疗美容机构会在医疗美容项目开展前充分与消费者交流微整形是否合适,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和技术风险,签署知情同意书并如实书写病例文书。5、看药械。微整形是医疗美容的一种技术。微整形注射适用的A型肉毒素是医疗用毒性药品,包装上有“毒”字标识;注射用的玻尿酸是医用材料,是按照医疗器械进行审批的。进口药品或材料必须标有中文标识。最重要的是,当您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要勇于维权。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随着生活水平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美的向往变得越来越容易实现,很多人纷纷走进医疗美容机构尝试变美。
但市场上部分生活美容、医疗美容机构未取得合法资质,仍开展美容诊疗服务。消费者不仅花了钱,还“毁了容”,可谓“赔了夫人又折兵”。
为了帮助消费者擦亮眼睛,选择合适的美容机构,即日起,江南都市报开通“3·15”健康医美维权热线,帮助消费者维护自身权益。
健康医美维权内容包括生活美容超范围经营、虚假宣传、无证经营、强制消费、诱导消费、非法美容贷等,线索征集时间也将持续到3月底,并通过全省11个设区市联动,助力消费者维权,共促消费公平。
如果你在生活美容、医疗美容服务中遭遇上述“套路”,可与江南都市报维权记者联系,我们将对突出问题以直播和视频的方式予以曝光,维权热线:13870650841。我们将本着“一受理必回复”的态度,尽最大努力为消费者解决问题。
消费医美,您该知道这些事儿
当前,医美的效果在众多明星及网红的“种草”之下得到了普及;另外,越来越多的医美服务出现在消费者面前,使得医美消费变得十分便捷。那么,在选择消费医美之前,您该知道下面这些事儿!国家卫健委《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第二条规定,所谓医疗美容是指运用手术、药物、医疗器械以及其他具有创伤性或者侵入性的医学技术方法对人的容貌和人体各部位形态进行的修复与再塑,达到美化改善人们的容貌、体形的目的。另外,医疗美容与一般的医疗行为也是有区别的,通常的医疗行为是面向身体上患有疾病、需要医疗介入的病人,具有较强的公益性、病理性和必要性,例如切除皮肤恶性肿瘤、使用抗组胺药物等;而医疗美容的对象则是对自己的容貌和人体各部位形态有“美化”需求的健康人,具有较强的非病理性、可选择性和营利性。医疗美容大体可分为皮肤美容类、整容整形类、美体美容类。皮肤美容类包括光子嫩肤、热玛吉、灌肤、祛斑、美白等;整容整形类包括垫鼻梁或下巴、削骨磨皮、牙齿矫正等;美体美容类包括隆胸、吸脂、永久脱毛、除皱紧肤等。
医疗美容机构是需要经卫生行政部门登记注册获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有明确的医疗美容诊疗服务范围、符合医疗机构标准、有执业资格且具有一定工作年限的执业医师和注册护士的医疗专业机构,与生活美容机构具有天壤之别。近几年,国内医疗美容市场正呈现快速发展趋势,因医疗美容引起的消费纠纷也不断增多。从2015年到2020年,全国消协组织每年收到的医美行业投诉从483件增长到7233件,增长近14倍。根据相关投诉数据分析,当前医疗美容存在以下主要问题:部分医美机构证照不齐全,未取得医美经营许可或超范围经营;机构工作人员不具备执业资格,操作不规范;医疗产品渠道不明,部分医美机构使用假货、水货针剂以及山寨设备等;医美效果难以评估,服务质量与消费者预期仍有较大差距。一是无资质从业者众多。据艾瑞咨询《2020年中国医疗美容行业洞察白皮书》显示,2019年中国医美行业实际从业医师数量为38,343名,而2018年卫健委统计年鉴显示整形外科专科医院医师(含助理)数量仅3,680名,二者数据差距巨大。一些医美机构虚假宣传国内大型医院整容专家、海外整形专家坐诊,实则只是借用他们的名号来招揽消费者,还有的杜撰出一些子虚乌有“在业内具有领先水平、知名医师亲自手术”的名头来营造其机构专业正规的假象。
二是夸大功效制造焦虑。部分美容机构通过虚假广告、编造用户评价等形式夸大医美效果,欺骗、误导消费者。还有的通过“整容要趁早”等不良价值观的医美广告,传导输出网红、明星类的单一审美观,推崇过度人工塑造的“标准美人”,给普通人制造容貌焦虑,实现过度营销。
三是模糊定价违规收费。消费者反映,医美服务价格项目繁多,同一服务项目在不同医美机构价格高低不一,随意加价现象严重,导致服务价格变动幅度大,价格虚高成为医美行业常态。医美从业人员资质信息、医美服务项目和服务价格的公示情况是消费者在接受医美服务前最想了解的,但部分医美机构不按规定公示或仅提供模糊价格,如公示价格区间而不公示固定价格,严重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
四是医疗美容安全堪忧,风险警示不足。医美机构场所内经常悬挂各种医美治疗前后对比图,夸大手术效果,只字不提手术风险,导致消费者只追求手术效果而忽视医疗手术风险。据报道,2021年,网红小冉在某医美机构做抽脂手术后,因感染致使全身多器官衰竭去世,杭州卫健委通报这是一起医疗事故,该机构术前缺乏认识、术中操作不当、术后观察处理不及时是导致小冉死亡的原因。2022年,37岁的小丽在某医美机构做“自体脂肪面颊填充术”时因麻醉意外身亡,经查,该机构无麻醉科诊疗科目,没有全身麻醉资质。
五是免费体验诱导消费。一些美容机构以免费体验为由招揽客户,诱导消费者购买其产品和服务。消费者以为自己遇到了“馅饼”,殊不知已经掉入了商家的“陷阱”,并且常常因无法证实商家存在强制消费行为或欺诈行为,只能选择吃“哑巴亏”。2021年6月,消费者陈某接到北京海淀某医美机构的电话,邀请她参加老年人的免费美容项目,在免费项目快结束的时候,工作人员劝说她做其他项目。在工作人员的轮番诱导下,陈某动摇了,结果第一笔消费就花了十万元左右,之后更是一发不可收拾。当前医美市场的监管治理体系正在逐步完善,医美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不足,也是其权利受到侵害的主要原因。中消协倡导消费者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消费观,不要盲从、跟风、攀比。同时要充分认识医美存在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结合自身实际需要,谨慎选择、理性消费。对此,中消协提醒消费者,医美消费事关自身生命健康,应慎重选择,认真做好各项攻略:(一)选择正规机构。消费者在选择医美机构时,可以通过卫生部门的官方网站,查验医美机构相关经营证件是否合规、有效,了解医生是否具有《医师资格证书》和《医师执业证书》等相关信息。此外,可以通过药监部门的官方网站,判断药物、器械等产品生产渠道是否正规,是否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审查认证等。同时,要选择机构执业范围内的医美诊疗项目,不要选择超过服务范围的医美项目。(二)仔细审查合同。在签订医疗美容合同时,应当仔细阅读相关条款是否合理,除了检查医疗机构和操作医师是否具有相关资质以外,还应检查麻醉、场所消毒、药械使用等各项目的标准和收费明细,确保自身的知情权与选择权。如果对上述事项未尽到审慎审查,纠纷发生后消费者可能在责任分配上处于不利地位。(三)全面了解风险。在医疗美容前,消费者应当对所做项目的信息和内容充分掌握,与主诊医师充分沟通,知悉该项目的风险性与禁忌症。要始终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客观、理性地做出选择,不要因一味求美而忽视风险隐患,不要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和盲目的期待。(四)留存消费凭证。在操作结束后医疗美容相关后遗症以及副作用并非立刻显现,留好相关诊疗记录以及发票存根也是医疗美容消费者进行维权和自我保护的重要一环。消费者应事先保存好有关消费凭证,避免发生纠纷时,因保管不当,导致无法提供相关证据,不利于后期维权。(五)及时有效维权。消费者在医美消费过程中,如果遇到权益受损问题,应该及时保存好相关证据,必要的时候甚至可以申请医疗鉴定。争议发生后及时与医美经营者协商解决,如果协商不成,可以申请消费者协会或者其他专业调解组织调解,也可以向有关行政部门投诉。此外,还可以通过申请仲裁或到法院提起诉讼的方式,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登录查看全部内容